《梨山場域再識行動 - 從歷史場域出發的跨校共學與社會連結工作坊 》這場由台中市高山觀光與文創發展協會、成功大學、東海大學、淡江大學與梨山賔舘聯手策劃的五天工作坊,Z世代建築系學生的發想讓人眼睛一亮。
這些年輕人沒有被傳統觀光模式束縛,反而從最在地的生活細節中,找到了梨山轉型的兩把金鑰匙。
第一把鑰匙:讓「農具車」載著故事翻山越嶺
第一組學生注意到一個有趣現象:梨山居民的日常移動方式,其實隱藏著獨特的觀光潛力。流籠、單軌車、農用搬運車—這些看似平凡的農業載具,在他們眼中卻是重新定義「慢旅行」的利器。
想像一下,你坐在農用搬運車上,以時速不到20公里的速度,沿著山徑緩緩前進。沒有趕時間的壓力,只有與地景一起呼吸的節奏。車上的農夫告訴你,這條路他走了二十年,哪個轉彎能看到最美的雲海,哪棵茶樹的故事最動人。
更有意思的是,這些載具還能解決梨山長期面臨的交通困境。山路狹窄、坡度陡峭,傳統的大巴士根本無法深入每個角落。但農用載具不同,它們天生就是為了在這片土地上工作而設計的。25度的爬坡能力、每人0.07公斤的低碳排放,這不正是永續觀光最好的實踐嗎?
學生們甚至設計了「載具UBER」的概念—遊客可以預約不同的農業載具,體驗從流籠接送孩子上學,到搭乘單軌車運送農作物的完整生活場景。這不只是交通工具,更是一種文化體驗的載體。
第二把鑰匙:從「可愛經濟」到「高山婚禮」的浪漫轉身
第三組學生則走了完全不同的路線。他們發現,梨山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有特色,而是特色太多、太雜,缺乏一個能讓人記住的符號。
於是,他們創造了「超人派遣公司」的角色宇宙。高麗菜超人、蜜蘋果超人、茶超人,還有神秘的桃子人—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故事。這不是單純的吉祥物行銷,而是透過角色建構梨山的品牌敘事。
石獅子老闆(曾經的山神轉型成微型新創公司老闆)每天派遣這些「超人」去完成各種農務任務。看似荒誕,卻真實反映了梨山農民的日常—辛苦但充滿對土地的承諾。
但真正的創意在後頭。學生們發現,梨山的淡旺季差異極大,為什麼不針對不同季節設計不同的客群策略?旺季用可愛經濟吸引親子和年輕觀光客,淡季則推出「梨山新型婚禮」,鎖定高消費的小眾市場。
梨山婚禮的概念很簡單:拋棄傳統婚宴的繁複形式,在高山上舉辦12-24人的精緻婚禮。三種風格任選—高山自然系(雲海茶園)、中華宮殿系(梨山賔舘)、基督宗教系(耶穌堂),20分鐘內就能完成場地轉換。
地方創生的新思維
這兩組學生的提案,其實展現了地方創生的新思維:不是改變地方來迎合觀光客,而是重新詮釋地方的價值,創造新的體驗方式。
流籠載具方案解決了梨山的交通困境,同時創造了獨特的慢旅行體驗;角色經濟和婚禮產業則巧妙運用了梨山的季節性特色,將弱點轉化為優勢。
更重要的是,這些提案都不是空中樓閣,而是基於對在地生活的深刻觀察。農業載具本來就存在,只是重新包裝;梨山的多元景觀本來就適合不同主題的活動,只是缺少整合的概念。
地方創生不是要創造全新的東西,而是要重新發現既有事物的價值。梨山的密碼其實一直都在那裡,只是需要有人用不同的角度去解讀。
當我們談論地方創生時,或許該問的不是「這個地方缺什麼」,而是「這個地方的日常生活中,藏著什麼別人沒有的寶藏」。
梨山正在等待,等待更多人用新的眼光重新認識她。
文章錄入:Michelle 責任編輯:Michell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