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山見梨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>>入山見梨>>正文


【梨山物語】再識與解構:年輕世代的梨山觀察錄

作者:AgileCross-呂欣茹 來源: 發布時間:2025-08-08 點擊數:103

山,等待被讀懂。

梨山不是靜止的風景,而是一個層層堆疊的場域:歷史的殘影、農業的脈動、文化的耳語,甚至是世代之間的裂縫。

梨山,不只是風景。

它曾是中橫公路的驕傲,是高山水果的代名詞,但對年輕世代來說,梨山更像是一個「等待被讀懂」的場域:一座需要拆解、重新認識的山城。

《梨山場域再識行動 - 從歷史場域出發的跨校共學與社會連結工作坊 》這場由台中市高山觀光與文創發展協會、成功大學、東海大學、淡江大學與梨山賔舘聯手策劃的五天工作坊,對跨校建築學子而言,走進梨山的核心任務,不是浪漫化它的美,

而是解構 —— 拆解那些表象的繁華與衰落,聆聽更深層的故事。

image.png

解構:把場域拆開來看

第四組的《漫山:The Mountain Waits. So Can You.》 提醒我們:山不是單純的地景,而是一種時間的體溫。

「梨山的輪廓從不直說,它用褶皺委婉,用落石暗示,用霧隱去句點。」

image.png

在這些觀察裡,解構意味著 把「風景」轉譯成「訊息」。

學生走進步道、村落和果園,看見的不只是自然的美感,而是醫療資源不足、人口老化、以及土地開發的限制。

第四組用「療癒」作為切入點:

  • 從醫療缺口出發,思考私人醫療集團、社區長照與政府衛生單位的三階段導入。

  • 設計森林步道、呼吸療癒站與遠距醫療方案,將陽光、空氣與水這些「山的處方籤」轉化為具體的生活支持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解構,才看見問題的核心。

解構不是批判,而是找到破碎與潛力並存的地方。 跨校學生團隊從醫療、社區到文化,抽絲剝繭地解構梨山的挑戰:高齡化、產業轉型、土地與神話的斷層。他們不是只看風景,而是問「人怎麼與山共生?」

image.png

重組:讓故事被聽見

第二組《梨想人生:美好樂園》則從另一個角度,探索梨山的「共居想像」。
他們從一顆水蜜桃出發,把地方視為 脆弱卻值得呵護的生命體

「如果我們都像水蜜桃——脆弱、甜美、值得照顧——那麼什麼地方能成為我們的家?」

image.png

這個提問,讓「解構」不只是對問題的剖析,而是對 生活原型的重組

  • 雙系統共居:讓長者與年輕人共享生活與文化場域,將經驗傳承與青年創意融合。

  • 自給自足的微型城市:從農產、自主工作坊到共享交通,為地方帶來新型態的生活經濟。

  • 共餐與社群支持:透過地方食材與農作體驗,重新建立人與土地的情感連結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跨組觀點:從觀察到願景

重組,拼出未來的可能。

「漫山」與「梨想人生」兩組構想,以療癒聚落、共居社群、微型城市的想像,拼湊出屬於新世代的梨山樣貌。

山還在等待,而我們是否願意停下腳步,傾聽它的故事?

這些想像,不是「夢幻樂園」的空談,而是讓梨山能夠再次成為世代共生的實驗基地。

兩組的方案看似不同,卻在「解構」的底層邏輯中相互呼應:

  1. 漫山用詩意的語言和醫療設計,解構了人與山之間的疏離,提出「療癒」作為連結。

  2. 梨想人生則從文化與社群結構出發,把地方想像成能夠照顧每個人需求的「美好樂園」。

兩者都在回答一個核心問題:

當我們把場域拆解開來看,如何重新拼湊出一種更貼近真實生活的未來?

解構的力量

解構不是摧毀,而是一種理解的過程。它迫使我們暫時停下,問:

  • 為什麼這裡的老人愈來愈多?

  • 為什麼水果成了唯一的「出口符號」?

  • 為什麼城市與山的距離,變得如此遙遠?

這些問題,讓「梨山」不再是單一印象,而是多層次的、可以被讀懂的場域。

年輕世代的觀察錄,既是對現實的挑戰,也是對未來的邀請。

結語

當第四組說 “The Mountain Waits. So Can You.”,它提醒我們:

山等著被看見,但不需要被急於定義。

透過解構,我們不僅理解梨山,也學會了重新看待地方與人的關係。

梨山的故事,正在年輕世代的手中,慢慢拼湊成新的樣子。
image.png



文章錄入:Michelle 責任編輯:Michell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