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山見梨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>>入山見梨>>正文


【梨山物語】從初識到再識:當建築教育遇見梨山場域

作者:AgileCross-呂欣茹 來源: 發布時間:2025-07-31 點擊數:101

當Z世代遇見中橫傳奇:從觀光地標到生活現場

梨山,對多數人而言是梨山初識——中橫開發史、高山農業、榮民傳奇。但當25位建築系學生踏上這片2000公尺高地時,他們要做的是梨山場域再識:用新世代眼光重新詮釋這個承載戰後台灣開發史的山地聚落。

「場域再識」不是懷舊,而是提醒:我們如何理解這片土地的現在與未來?

《梨山場域再識行動 - 從歷史場域出發的跨校共學與社會連結工作坊 》這場由台中市高山觀光與文創發展協會、成功大學、東海大學、淡江大學與梨山賔舘聯手策劃的五天工作坊,不只是教學創新,更是一次世代對話實驗。用最直接的方式走進梨山:實地踏查、訪談當地居民,並嘗試從空間與社群的角度切入。

image.png

跨校建築共學的現場觀察

工作坊最珍貴的價值在於創造真正的世代對話平台。透過在地居民座談,學生聆聽上一世代的梨山初識;透過自身觀察分析,實踐屬於新世代的梨山場域再識。

工作坊的設計巧妙呼應認知轉換過程。第一天,學生在梨山賔舘導覽中接觸熟悉的梨山初識版本——觀光黃金歲月與產業開發軌跡。

他們不只看建築,也聆聽那些住在山中的人——高齡長者、果農、外地回流的中壯年或年輕人。這些聲音,讓梨山不再只是紙本案例,而是有脈搏、有呼吸的生活場域。

真正的抽絲剝繭從實地踏查開始。學生們走出賔舘深入聚落,不再被動接受既定歷史敘事,而是主動觀察梨山的現在進行式:空屋寂靜、老化人口、產業轉型困境,以及在地居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感。25位學生帶著不同成長背景,從表象觀察深入結構理解,不滿足於既有觀光模式,而從環境正義、文化保存、空間活化等新世代議題切入,重新詮釋梨山價值。

image.png

再識的力量:新舊世代的空間對話

梨山場域再識核心在於「視角轉換」。

如果梨山初識代表開發導向的現代化思維,再識則體現新世代對永續發展、文化多元、社會包容的價值追求。

學生們發現,梨山不只是漢人移民與榮民開墾故事,更是泰雅族在現代化浪潮中的生存策略。他們開始思考:如何讓不同族群聲音在空間中被聽見?如何在保存歷史記憶的同時,回應當代居民真實需求?

這種再識非否定過往,而是在既有基礎上重新詮釋。當學生提出閒置空間再利用構想時,他們要在新時代脈絡下,為場域注入新活力。

image.png

場域學習的未來想像

從初識到再識的過程,不只發生在學生對梨山的理解,也發生在建築教育本身的轉型。當課堂走向山巔,當設計回應真實社會需求,建築教育正經歷自己的再識。

這種教育模式突破傳統建築系重視形式技術的侷限,將建築視為社會實踐、文化詮釋媒介。學生學會的不只設計技能,更是在複雜社會脈絡中思考、與不同世代對話、為地方帶來建設性改變。

這次工作坊證明:年輕世代並非全盤否定過往,而是希望在理解歷史基礎上,為未來創造新可能。梨山的故事還在繼續,25位學生的梨山場域再識,或許正是下一章節的開始。

image.png


文章錄入:Michelle 責任編輯:Michell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