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梨饗食事】雲霧中走來的甜脆王者—梨山高麗菜
作者:AgileCross-權子 來源: 發布時間:2025-07-25 點擊數:79
雲霧中走來的甜脆王者—梨山高麗菜
盛夏時節,在海拔超過1800公尺的梨山,一片片翠綠的菜田正迎著涼風舒展。這就是梨山高麗菜——台灣夏季蔬菜市場中,宛如帝王般的存在。它不只是一顆蔬菜,更是一種「季節的解方」,用其無可取代的清甜與爽脆,為炎炎夏日帶來一絲來自高山的清新鮮脆。
一條路,一群人,開啟了綠色的產線
1960年代中橫公路的開通,是所有梨山農業故事的起點。在中橫公路通車前,梨山是交通極為不便的深山林區。政府為了安置大批從中國大陸來台的退除役官兵,並兼顧國防與山地開發,成立了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(退輔會),並在中橫沿線設立了多個農場,其中最具指標性的就是「福壽山農場」。在政府與農技專家們評估後,梨山的高冷氣候不適合種植亞熱帶作物,轉而從溫帶地區引進農產品進行試驗,包括蘋果、水蜜桃等水果,以及高麗菜、白菜等蔬菜。幸運的是,專家們很快發現高麗菜不僅非常適應高冷環境,更重要的是能實現「產期調節」。當夏季平地因高溫無法生產高品質高麗菜時,梨山正好能供應,這使其具備了極高的經濟價值,於是開始被大規模推廣種植。

巧妙的產期調節,高海拔的獨特獻禮
梨山高麗菜的價值,始於其巧妙的「產期調節」優勢。當平地因夏季高溫而難以種植出結球緊實、口感細緻的甘藍時,梨山得天獨厚的冷涼氣候,恰好為其提供了最完美的生長舞台。這份得天獨厚的供給優勢,讓它在夏季市場上一枝獨秀,成為饕客與餐廳主廚們競相追逐的珍品。
細緻甜脆的口感,是高海拔風土山養的結果。梨山劇烈的日夜溫差,促使高麗菜在白天累積糖分後,於涼爽的夜晚減緩消耗。緩慢的生長週期,使得它的纖維更為細緻、水分飽滿,入口幾乎沒有粗糙纖維或菜腥味,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清爽的甘甜和豐沛的汁液。只要清炒,甚至不需過多調味,那「卡滋卡滋」的爽脆聲響與隨之而來的清新,就是對梨山風土最直接的禮讚。

高山經濟背後是人與自然的角力
然而,要種出「蔬菜之王」,農人付出的遠比想像中更多。夏季的梨山雖涼爽,卻也是昆蟲的活躍期。俗稱「菜蟲」的紋白蝶幼蟲、抗藥性極強的小菜蛾,都是田間最頑固的對手。農民必須時時刻刻巡視田地,精準判斷用藥時機,在「產量」與「用藥安全」之間,尋找最艱難的平衡點。
此外,從採收到運銷,更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。為了保持高麗菜最新鮮的脆度,農人往往需在清晨氣溫最低時進行採收。一顆顆沉甸甸的高麗菜,經過人工整理、裝箱,再循著蜿蜒的中橫公路送往山下市場。這趟旅程的每一個環節,都關係著消費者口中的那份清甜能否被完整保留。

甜脆的代價與土地的永續課題
高山蔬菜為農民帶來可觀收入的同時,其背後隱含的環境議題,也成為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焦點。作為高經濟作物,長期且集約的種植模式,無可避免地對梨山的土地造成了壓力。土壤酸化、水源涵養、以及山坡地水土保持等問題,都是這片翠綠美景下,我們必須共同面對的嚴肅課題。
如今,已有越來越多的農民與農業單位,開始倡導「草生栽培」、「合理化施肥」等更友善環境的農法,試圖在經濟收益與生態永續之間,找到一條可以長久走下去的路。這份清甜的產物,也因此承載了更深層的意義——它不僅是自然的恩賜,更是對人類如何與土地和諧共存的持續提問。
文章錄入:Michelle 責任編輯:Michelle